在國內三輪車行業,真正在技術研發方面發力的,似乎只有發動機企業,連整車企業在這一塊都相對薄弱。一款優質的車型,不僅僅需要過硬的“心臟”,更要在整體品質上做到出類拔萃。
“變則通,不變則壅;變則興,不變則衰;變則生,不變則亡。”從古至今,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。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,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,我們更需要擁有變通的思想。
三輪車行業同樣如此。如今的三輪車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,如何突圍,何以破困,各自有各自看法,但大多數企業只能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上踟躇前行。而“國Ⅳ”標準帶來的技術平臺全面提升,加之當下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,更讓三輪車行業的發展雪上加霜。此時,求變則成為三輪車行業面臨的唯一選擇。
變,又當何變?雖然三輪車行業現狀已到了不得不變的緊迫關頭,但也不能為變而變,否則只會適得其反。必須要有頭緒、有針對性的變,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。
仔細梳理一下三輪車行業如今面對的難題,一是產品創新不足,二是技術研發薄弱,三是制造工藝不精,四是營銷方式死板。變,當從這幾個方面著手。
產品創新不足是近年來困擾三輪車行業的一塊心病。高速發展時產品供不應求,解決產能成為彼時當務之急,根本沒時間去研究創新,當市場逐漸飽和,產品供大于求之時,各三輪車企業才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,但創新模式僵化,只是在產品外觀和一些使用功能上進行了簡單創新,較膚淺且易被模仿抄襲,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性創新,因此造成三輪車行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,至今這個問題還無法解決。
在國內三輪車行業,真正在技術研發方面發力的,似乎只有發動機企業,連整車企業在這一塊都相對薄弱。一款優質的車型,不僅僅需要過硬的“心臟”,更要在整體品質上做到出類拔萃。
制造工藝粗糙,是三輪車行業為人詬病最多的缺陷。烤漆不美觀、焊縫不均勻、底盤不扎實、外觀不精美,都嚴重影響著三輪車產品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。三輪車為什么只能是“草根”,而不能上臺面,難道僅僅因為市場在農村就可以粗制濫造嗎?
國內三輪車行業經歷了20余年發展,營銷模式幾乎一成不變,從一個企業的促銷活動就可知曉全行業的營銷推廣模式,沒有亮點,沒有新意,直播賣車的噱頭一出,全行業跟風而上,卻沒有找準自身產品的特色和定位,實現精確營銷。
蛻變的過程是曲折的,痛苦的,也是漫長的,只有用心、大膽、勇敢的企業才能脫繭而出,華麗轉身。困則思變,現在,是變革的時候了。
(編輯:xuyongjie)